圆头三叶彝族口弦琴一支,需要升级成三角绣包的,请客服加价10换购。购买后请询问店主索要口弦奏视频
本期口弦琴的尾穗变更成店主手作的款尸具体图片如下:
名称:彝族口弦琴3叶圆头一支
口弦琴琴簧:长5.8cm,非常宽处1.2cm(手工制作每批大小都会略有不同)
竹筒规格:长度在8-9cm之间(天然细竹),直径在1-1.5cm之间(竹筒大小由当季竹子决定)
竹筒的颜色有两种(红色和绿色),纯手工绘制的漆画,风格一致,细节稍有不同,只选颜色不选图案,未标注祝同颜色的均随机发货。
彝族小乐器,铜制小口弦,有两叶、三叶、四叶、五叶等多种,有平头、圆尖头两款,一般说来圆尖的音色清脆,平的醇厚。叶片越多,音区越宽,其中二叶口弦低沉醇厚,三叶口弦清脆响亮,一副4叶口弦包括了3叶常见排列口弦在内,一副5叶口弦包括3叶布拖风格和4叶口弦。铜片由经验丰富的彝族民间艺人手工打造,纯手工制作,所以手工的痕迹很明显,口弦好与不好主要是看口弦的音色、音准和吹奏正确后泛音和声的饱满丰富与否,过分非常好主义者绕道。演奏是以气息和口型搭配,轻轻吹奏,小小口弦能吹出五音民族调,动听悦耳,好似情人耳旁轻言细语。
由于会制作的人越来越少,彝族口弦文化濒临失传,我们要珍视中国的民族传统,店主费劲辛苦才找到的,真心卖的不贵,吃顿饭都不止这些钱。
口弦又称“口琴”、“响篾”、“吹篾”或“篾”。历史悠久、形制多样,在我国的大部份地区都很流行,是人民非常喜爱的民间乐器。可以独奏、齐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在人们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自古就流行着簧这种乐器,据史籍记载,至少在公四世纪末,四川、云南、贵州一带的少数民族地区,簧已经非常流行。各少数民族,对口弦都有自己的称呼,如彝族叫“洪洪”或“弄果”,傈僳族叫“玛哥”,白族叫“毕协”,傣族叫“拜”,景颇族叫“掌共”,佤族叫“合朗”,拉祜族叫“阿沓”,羌族叫“阿珠”,锡伯族叫“玛肯”,高山族称“嘴琴”或“嘎洛波”,黎族则称之为“口”。
口弦的品种较多,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有竹制和金属制的口弦;根据簧片数目的不同,有单片弦和多片弦;因演奏方法的不同,又有用手指拨和用丝线抻动的口弦。口弦通常是男青年用金竹制成的,小伙为了显示自己的才能,将作好的口弦装在一个精制的小竹筒里,筒面上雕刻了各种花纹图案,系上红色或黄色的缨穗,送给心爱的姑娘,作为爱情的信物。姑娘收到心爱小伙的礼物便会把它挂在胸前,既可作为装饰,又可随时取出吹奏娱兴。口弦曲调丰富,有表现爱情的,有表现生产生活的,还有舞曲。彝族口弦据说有九十三调之多。由于口弦音色柔美,姑娘们常常用它来向情人表达爱意。在四川大凉山山区的草坡上、树林里、小河边或是幽静的夜晚,总会传来阵阵悦耳动听的口弦声,这可拭娘们在向心上人倾吐她们心中的爱情。
口弦演奏基本方法:
距离现在二三十年前,凉山彝族地区,几乎每一位青年男女都会把玩口弦,所以只要奏练习时多结合耳听辨别口唇和舌头变化时对口弦泛音的影响就可以学会。
彝族口弦是一种吹奏和拨结合的高频泛音乐器,拨的强弱程度、气吸的变化、气流的大小、嘴形的变化、舌头的弯展变化决定泛音的效果和扩音的效果。但基音是不会变化的。三片的就是6个基音,4片的是7个基音。指法就是用拇指、食指、中指来回拨动。节奏复杂、速度快的旋律用到了食指、中指。特别是中指。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演奏口弦时,左手拇指和食指持握琴柄,多片口弦就要使口弦簧片折叠面朝口唇并输呈扇形打开,使琴簧分别置于上下嘴唇前面,用右手拇指和食指、中指来回拨动口弦尖端,带动簧舌振动,这样就可以发出明亮的叮咚之声了。利用双唇向前突出成筒状增加共鸣,扩大音量,并借以口型交换和控制呼气等方法,变化出不同的音色。熟练的演奏者,能表达出较复杂的节奏和较多的音色,并能使每片弦发出它的纯四五度泛音来。在一副三叶弦上,往往能奏出6个不同的音。运用不同的奏法,既能发出余音袅袅的音色,也能发出较粗犷的音响。
这些口弦都是找民间手艺高超的匠人定做的,每一副都经过精心制作,并且在其中精挑细选后才会发货,另外,亲们要对彝族手工特点、彝族民间传统文化、习俗进行一定的了解,不要习惯用平常对流水线商品的挑选眼光和审美习惯看待彝族民间的服饰和工艺品。
温馨提示:口弦进出竹筒时请小心捏合弦片,拨用力不当或簧舌挂到竹筒都容易引起损坏或者音色变差,因此本店口弦一经售出不支持退换。如若万一出现质
量问题,请先店主,非常好给您满意的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