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品介绍:白紫竹带根的高档尺八,原则长是一尺八寸,一般根据音准制作长度在70厘米左右。吹口不封,略斜切状,也可以定制玉屏洞箫内切口,采用上等带根白紫竹精心制作而成,制作材料4年以上,手感绝妙,厚实。制作人为玉屏箫笛厂厂长吴继红亲手制作而成,在玉屏箫笛厂制做箫笛28余年,技术精湛。此样品为8孔G调,上面为浮雕栩栩如生,如有需要可以另行定制6孔或其他调。声音浑厚纯美有洞箫的味道。尤其在寂静的夜晚,坐在树下,沏上一壶好茶,用此演奏一曲《梅花三弄》或《苏武牧羊》,回忆往事如昨,追思人生的离合与悲欢,是何等的意境韵。默认发8孔G调内切口。 二、尺八简介:尺八是中国古老的民族吹奏乐器。竹制、竖吹,顶端豁口,吹口处斜面切削。其形状、音响及演奏法与洞箫类似,但管身较箫短而粗,声音大于洞箫。唐以前称为魏晋“长笛”或“竖笛”。唐太宗时,为统一律制,命乐官吕才重定乐律,吕才根据律笛中黄钟笛的一尺八寸为标准,统将笛称为“尺八”。唐代尺八为六孔(前五后一)。盛唐时期,随着佛教文化的交流而传入日本,至今在日本奈良正仓院东大寺仍保存有八支唐代的尺八。这在日本称为“唐尺八”、“古尺八”。但为时不长,到平安时期中期就绝迹了。日本现在流行的尺八,是中国南宋时期,日本僧人心地觉心到杭州护国仁禅寺向无门慧开住持修禅时,向同门居士张参学会了祖传十六代的尺八名曲“虚铎”(后世传为“虚铃”)。心地觉心回国后,在日本纪伊(今和歌山县)建兴国寺、立普化宗、传承尺八技艺,一度为普化宗所垄断,成为普化宗的法器,把吹奏尺八作为法事的一环,因而称为“普化尺八”。一直到了明治四年(1871),普化宗因弊端迭生而被明令废止,尺八才作为乐器而留存于世,一直流传至今,成为日本广为普及的民族乐器。可是在尺八的故乡杭州乃至整个中国自南宋以后却逐渐失传了。但值得庆幸的是,护国寺旧址仍延存在黄龙洞浙江省艺术学校内,近年来许多日本尺八与佛教界的人士纷纷到护国寺寻根认祖。中断700多年之久的历史又得以延续,小小尺八传颂着千百年来中日友好的不了情。尺八的制作要求十分严格,取材于毛竹的根部,且放置五年后方可制作。竹管内壁处理得非常精细,要涂上好几遍生漆方可使用。鉴于尺八的选材、制作工艺复杂,生产流程长,因此在日本,尺八的价格十分昂贵。日本的尺八从乐器与演奏风格来说,分为传统与现代两大流派。传统尺八就是保留延续了我国南宋时期的风格,乐曲缓慢、庄严、肃穆,讲究用气与感情的投入,尺八沿袭古制五孔(前四后一)。现代尺八则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人借鉴西洋音乐的表现方法,将传统尺八的五孔改为七孔,扩大了音域,丰富了表现力。作品多为创作有主题、有内容、有技巧、有感情的现代乐曲,广泛运用于民谣、电影音乐、通俗音乐、爵士及新日本音乐等领域里。随着中日音乐文化的深入交流,尺八这一中国古老的民族乐器定将在它的故乡得到恢复与发扬。 三、有关雕刻:箫笛雕刻分刻字、刻图。 刻字:传统产品非常初只刻店铺字号、日期,1930年开始有、花卉、山水。刻字用单刀。行、草、篆为阴雕,隶为阳刻。传统雕刻按“永字八法”归纳为搠、戮、划、剔、凿、挑、剜、拓八种刀法。在运刃上,按竹质纤维分竖刀横刀。按字体笔画分顺刀、逆刀。按材料与字体结合分竖顺竖道、横顺横道、斜顺斜逆等。 刻图:初用单刀,运刃需划回速度较慢。上世纪六十年代,始改用双刀刻图,各种刀法皆一挥而就勿需划回用条幅尸阴雕。1980年起始有盘龙浮雕。雕刻大致分为脱墨磨字、粘贴图样、雕刻、水磨纸屑四道工序。 |